第(1/3)页 南国,秋雨初歇。 一场明明是冰凉肃杀、会使得万物凋零的雨,却使得娑罗双树园中千花怒放,姹紫嫣红。 睡卧在花丛与百兽中的世尊,神色安详,周身氤氲着柔和的佛光。 这光能净化身心,净化思虑,能让置身于此的人心中平和,即便曾经遭遇过苦难,亦是如隔一世,再见已如局外人,而作前世观。 这光并不猛烈,远远比不上万佛大殿中佛陀转世现世时的奇观。 那些奇观大多是七彩佛光冲天而起,大殿之中佛像“嗡嗡”长鸣,举国可知,欢庆鼓舞。 可这里... 世尊的佛光只是萦绕在周边,别说冲天而起了,便是连小雷音寺都未填满。 寺中,有高僧猜测这是世尊的不欲张扬。 可还有高僧担忧世尊在去往“恶世”时,遭遇了什么,祂如今处于最虚弱的阶段,所以才会回到人间。 许多高层的存在都是知道的,人间是武者的地界,修士自在人间之外,而达到了三品的仙人则可能在星空之中。 但是,星空虽在人间之上,两者之间虽看似能彼此互见,可其实之间并没有直接能达到的道路。 世尊根本不会来人间,祂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。 那么,究竟发生了什么,世尊才会来此? 然而,除了以上两种意见外,更多的高僧则是认为“世尊之意,不可揣度”,世尊和祂们在生命层次上早已不同,据传世尊是从远古时代便存在了的,活至现今已逾百万年。 蜉蝣不知朝夕,夏虫不可语冰,别说他们,便是菩萨比起世尊,也终究是差了许多许多许多。 既然相差如此之多,又岂能去理解世尊的所作所为呢? ...... 万佛大殿附近。 西风里,南朝国主看着远处的旷野上忽地出现了一间茅屋。 国主顿时肃然,往前而去。 整个南国,知这“茅屋”的人极少,因为平日里即便有人经过,若无佛缘,便是无法见这“茅屋”,更无法听茅屋中的那位诵读经文。 可国主却自然知道。 他以信徒的姿势,恭敬行礼,叩拜。 他还记得他很小的时候,父亲还是世子的时候来此拜过。 后来,他曾来过多次,却不得见这位。 此时显然是发生了大事,否则怎可能是“妙树和尚”亲自来请他? 妙树和尚,身裹七宝袈裟,手持九环锡杖,或云游四方,或深山苦修,但其实力亦是深不可测,甚至有人说妙树和尚乃是南国的最强者。 正想着时,茅屋里传来苍老、柔和、饱含慈悲的声音。 “世尊,在娑罗双树园醒来,今世身却不在南国,而在北方。” 因为世尊佛光动静很小、加上小雷音寺刻意封锁信息的缘故,国主也是不知...此时一听,国主整个人愣在当场,下意识地就觉得不可能。 他知道佛陀转世,历经磨难,以求更进一步,踏入星辰。 可是,他从未想过已然踏入星辰、横渡天河的世尊,竟然会来在人间醒来? 在娑罗双树园醒来,那便是如来世尊了。 这根本不可能... 他的父亲,爷爷,太爷,甚至祖宗,老祖宗...都只是拜了世尊一世,却从未见过世尊。 他小时候还问过“世尊真的存在吗”,结果被当时还是太子的父亲禁闭在书房里足足三个月,让他好好反省,谨慎言行。 孽从念出,从口出,从身出,若是无法做到明心净意,又岂能执掌大权? 父亲告诉他:“佛门有两句著名的佛偈,一句说‘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’,一句又说‘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’。我们都知后一句佛偈更妙,可我们都只是凡人,都无法做到,所以必须将心比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不可滋生罪孽。” 由此可见,世尊在佛门地位之崇高。 所以,国主不信。 可转念一想,他却又不得不信。 因为他面前这茅屋之中的乃是活着的菩萨。 菩萨说的话,他岂能不信? 他花费了足足十多秒才消化完这一句话,然后竟如小孩子般不知所措起来,然后有些失智地道:“我立刻亲自去北方迎回世尊。” 一旁的妙树和尚道:“国主岂能随意离国?” 国主也意识到自己失言,又道:“那我......” 他想说“世子乃是未来的国主,他既不能去,便让世子代他去”,可世子...哪儿还有世子? 第(1/3)页